您的位置-首页-工作动态
 
优化体制机制 强化社会服务 积极推进社区社会治理创新
来源:    作者:    时间:2017-08-14 【字体:  】 【关闭


  近年来,根据中央和省、市的部署和要求,绿园区从建设美丽幸福新绿园的需求出发,切实把推进社区社会治理创新,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,以机制政策上的突破、工作方式上的调整来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,有效地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。

  一、坚持方向,明确目标,把社区建设的基点定在社会治理创新上
  绿园区位于长春市西部,现辖3镇、5街、4个开发区,57个社区和24个村,幅员面积216平方公里,总人口62万,属于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的城区。近年来,我区以“建设幸福社区”为目标,以“薄弱社区改造、千米社区建设”为基础,以“服务群众、服务民生”为重点,大力推进社区建设,先后荣获“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”、“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”、“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”等称号。但是,由于政府责任向社区居委会持续延伸,也出现了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、社区自治机制不健全、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、社会力量参与不足、居民游离在治理责任之外等一系列问题。针对这一情况,区委、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,重温上级指示精神,突出解决“政府如何主导”的问题。通过学习讨论,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,在社区建设上,除了政府主体以外,其他社会治理主体,例如社会组织、经济组织、居民个人等也需要参与其中。政府职能部门应迅速调整自身角色,转变职能,从“全能”政府向“有限”责任转型,在市场和社会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大胆尝试,推动社会共同治理发展。基于这种认识,区政府通过分析研究,决定把社区建设的基点定在社会治理创新上,从而转变了思维方式,扩展了工作思路,在全区上下逐渐形成了三个意识:

   一是“高起点”意识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“善治”状态,即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过程。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,显然不仅是字眼上的变化,而是表明党和政府在执政理念上的重大变化。基于此,在工作开展之初,区里就确立了“思维转变为先,治理方式改进为要”的理念,坚持高标准、严要求,牢牢把握和践行社会治理的真正内涵,绝不简单应付。自年初到现在,我们先后召开了3次大范围的专题培训会,由专家学者、相关领导进行详细讲解,与此同时,还通过建立试点等方式,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区社会治理的目的、意义和要求,做到对标高位,绝不降格以求。
二是“一体化”意识。社区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,集组织建设、阵地建设、公共管理、社会服务于一体,包含了现阶段社区建设的全部工作。以社会治理来统领社区工作,是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客观要求。因此,必须形成齐抓共创的格局,保证每一项、每一款都不能丢。为达到此目的,区里严格把握一条原则:社会治理内容本身允许有强弱项之分,但必须吃透精神,把握标准,特别是涉及体制机制、社会组织等关键性内容,更要严格掌握,绝不允许出现“一好”代“几好”,或以“有”代“好”等倾向,从而把社会治理创新纳入协调发展的轨道。
三是“大治理”意识。社区社会治理作为全面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载体和中枢,是以优化社区治理体制、机制和方式,明晰各个治理主体地位,实现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。它不是短期的而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。作为一种“大治理”,它所确定的标准和内容,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。因此,区里在开展治理工作中,始终注意不偏离方向,不是单纯为治理而治理,而是着眼于建设美丽幸福新绿园这个大目标。通过扎实的工作,使社会建设领域里的工作都上新台阶。在具体工作中,区里牢固树立和强化这种“大治理”意识,把我区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目标、大任务与社区治理统一起来,在战略上超前考虑和运筹,在战术上打一仗胜一仗,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治理氛围。
  
 
  二、明确要求,强化措施,把治理工作逐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最前沿
    社区社会治理创新是面向社区及相关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及广大居民群众对共同生活进行民主、公正、规范、有序的合作管理。鉴于社会工作将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,我们在深入调研,反复论证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突出重点抓主导,调整角色划责任,多元共治齐聚力,优化服务重效果”的工作思路,在这个思路指导下,从体制机制重构入手,把驻区单位、社会团体、各类组织及居民群众的责任关系尽可能地充分理顺好,并有机统一起来,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。主要是实施“六化”模式:

  一是建立“分离化”治理体制。以“归位、赋能、减负”为方向,推行“分离化”体制改革。一方面,推进“政社分离”,厘清界限。出台了《绿园区关于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》,明晰了政府与社区权责边界,通过梳理事项清单,明确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为18项,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包括民政、社会保障、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共计14大项123小项,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事项包括教育、司法等部门共计15项,进一步划清“行政权力”与“自治权利”界限。对于未列入清单事项的,按照“权随责走、费随事转”原则,实现有序下沉。另一方面,推进“居站分离”,改革事权。成立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,承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。作为在社区新搭建的服务群众平台,保证了社区“有人办事、省钱办事”,夯实了基层支撑和保障体系。同时,通过实施“居站分离”改革,把居委会从长期以来的被动中解脱出来,实现了自治功能的回归,更好地履行了自我教育,自我管理,自我服务的职能。

  二是构建“网格化”管理体系。以“网络全覆盖、管理无缝隙、服务全方位”为目标,建立立体化的三级网格体系。以每个社区为单位构建一级网格57个,“一委一会”构成一级网格治理主体;根据人口户数、楼栋院落、社会资源和区域特点等因素,将社区划分为块状管理区域构建二级网格221个,同步组建责任田党支部,建立“责任田+网格”的工作模式;以二级网格下的自治院落、自治楼栋、驻区单位等为网格单元构建三级网格665个,各院落组长、楼栋长、驻街单位负责人等作为三级网格单元的责任人,接受二级网格的指导。整合各类人员下沉至网格,目前,全区配备网格长312名、责任田党支部书记324名,结合长春市“一门式,一张网”政务服务综合改革,将21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充实到网格,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综治协管员606名、城市综合执法协管员235名、安全监管信息专干70名,整合108名警察、352名法律工作者、1159名在职党员和4658名志愿者深入网格,形成了组团聚力的合力。将人、地、物、事、组织等纳入网格管理,建立“源头采集、分类上报、分级处置、有效反馈、跟踪评价”的“五步闭合”工作法。同心街道以家庭、邻里为着眼点,建立“金字塔”式网格结构,在三级网格的基础上,又构建四级细胞网格895个, 通过把服务管理的重心下移到院落和楼栋,消除了盲区死角,实现了居民邻里的互通互联、互帮互助,使得一般性问题在最基本单元内得以解决。

  三是创新“多元化”参与机制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等社会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,合理界定各类社会资源的定位和责任,坚持“资源协同,资源共享”的理念,通过建立“四个体系”,不断创新多元参与、协商共治的工作机制。①建立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体系。依托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,将社会组织公益项目与政府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有效衔接,支持社会组织以“游学”的方式扎根社区、服务居民。据不完全统计,年初到现在,全区共组织“社会组织社区行”14场,对接专业化社会组织230家,覆盖慈善、公益、民生、经济等领域20余个门类,实现920个服务项目在社区落位。②建立志愿服务常态体系。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,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,招募注册志愿者6万余名,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%以上的目标。③建立驻区单位共建共享体系。以“九联共建”为抓手,建立社区服务资源对接平台。通过党建联席会议、共驻共建联合会、党群协作联盟等方式,引导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协商治理。目前,全区223个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已与社区签订“双向服务”契约化协议,无偿提供、共享服务场所86处,提供惠民项目112项。④建立居民群众共同参与体系。建立能人工作室、物业自治小组、社区居民自治联盟,为居民自治搭建平台。目前,全区建立诸如刘大嘴劝和工作室、李鸿雁心理咨询室、小房身“五彩缘”公益组织服务联盟、“融和之家”小区自治小组等自治组织100余个。春城街道融合佳苑小区居民多属职工,由于工作性质决定,每天都有三分之一的职工在家串休。原来这些人聚在一起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将。社区治理工作启动后,红旗社区积极而为,在几位主人翁意识较强的老同志带领下,成立了自治小组,民主管理小区内的事务,互帮互助,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小区。

  四是完善“社会化”服务架构。将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作为推动“三社联动”的有效载体,建立“以社区为平台,政府扶持监督,社会组织承接,专业社工引领,项目化运作”的社区服务新途径。搭建“1+8+N”平台,以一个总部(绿园区社会组织孵化及创新服务基地)、8个分部(镇街)、多样配套“N”种方式的布局,建设多层次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。探索“1+N”模式,即:“枢纽型社会组织+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”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引进吉林省德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,形成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社会组织的新模式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资金支持的方式,重点培育参与属地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社区社会组织。探索举办社会组织成果展示暨社洽会活动,发布政府购买服务需求,洽谈对接服务项目,展示公益服务项目,以项目化运作推动社会组织发展。以品牌建设为重点,开展“社会组织社区公益行”系列活动,搭建社会组织交流和展示的平台,培育更多创新性强、有影响力、与政府契合度高的社区社会组织优秀服务项目。探索引入市场机制,建立“社区爱心超市”,鼓励街道社区与企业合作,通过积分换服务的方式,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。

  五是搭建“智能化”信息平台。实施“互联网+社区”行动计划,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。以“智慧绿园”信息系统为基础,全力打造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,建立区级资源共享数据中心,实行市、区、镇街网络系统三级联动,实现实体、手机、网上三大厅联动。推行“全科政务服务”制,实现“一窗多能、全科服务、全区通办”。推广银融社区“电子商务平台”经验,开放政府资源,积极调动企业、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,建立社会化参与平台,发挥市场力量,研发推广正阳街道绿化社区智能化双线信息应用模式,为居民提供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、健等各类便捷服务。同时,各街道社区积极运用门户网站、微博、微信、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,自主研发“春城街道网格管家”、“掌上同心”、“幸福林园”、“龙泉便民微平台”,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、参与公共事务、开展协商活动、组织邻里互助,强化了社区与居民的互通互动。

    六是实施“梯次化”推进策略。根据社区区域现状和群体层级,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推进策略。一方面,对城乡结合型社区,老旧城区型社区、物业弃管型社区和高端封闭型社区,由弱到强,找准其侧重点,进行分类治理。城乡结合型社区,重点引进就业帮扶类、便民利民类社会组织,帮助居民自力谋生,融入社区生活。老旧城区型社区,重点是争取政府公助,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,完善公共服务。引进公益类和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,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升级晋档,同时,充分发挥各个治理主体作用,开展互动式服务,改变落后面貌。物业弃管型社区,引导居民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,实行物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,重点推进环境改造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物业管理,做到“五个确保”:确保树立小区精神、确保先进文化引领、确保准物业化服务、确保环境设施改善、确保公共事务服务有效开展。高端封闭型社区,重点是要加大社区资源整合力度,调动驻区单位、社团组织、居民群众和志愿者的积极性,重点强化文化内涵和服务品质,打造“文化有品鉴、生活有品位、活动有品质”的“三有”品牌小区。同时,引进文体活动类、养老服务类、托幼机构等社会组织,解决居民的切身难题,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。另一方面,着眼于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,以家庭为基本单位,以小区为实施重点,以社区为主体形式,实行“家庭??小区??社区”梯次推进办法,开展自力家庭、自强小区、自治社区的“三创”活动。我们提出自力家庭的标准是“四好”,即人人都有好生计,个个都练好身板,天天都办好事情,处处都建好风景。自强小区的标准是“五能”,即环境能共管,治安能群防,邻里能互助,休闲能共享,议事能协商。自治社区的标准是“三有”,即有自我教育的措施,有自我管理的机制,有自我服务的能力。我们将通过开展“三创”活动以及建立议事会制度等途径,唤起居民自治意识,激发居民社区参与热情,凝聚居民的自治力量,共同推进社区治理。

  三、把握精髓,协调动作,把社区社会治理中的几个关系处理好
    社区社会治理把政府工作和社会工作融为一体,把各个治理主体捆在一起,形成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上下联动”的有机整体。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,关系到社区社会治理能否健康协调发展。为了保证整个社区建设的链条上下衔接、环环相扣,特别是确保社区各项工作不至于因体制机制的调整而受到影响,区政府要求各社区务必把握精髓,稳步过渡,从而比较好地处理了以下几个关系:

  一是治理与管理的关系。长期以来,传统“计划式”的管理最鲜明的特征是管控和统治。以这种传统的思维,把强制性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和主体,助长了人们对政府资源的依赖,不利于居民的自主自立,但在特定形势与环境下也能发挥调动资源,实现即时目标的作用。为避免工作出现“真空”,区里明确提出“稳步过渡,双向加强”的基本要求,即社区治理节奏要快,各项措施要特别加强。同时,现行的社会管理有效措施也要加强,不能停步,必要时,可实行双轨运行,一切以不影响社区建设为目的。

  二是社区治理与社区诸多工作的关系。实践使我们认识到,只要认识到位,态度端正,规划科学,摆布合理,社区治理与社区其它各项工作是不存在撞车、顶牛,争时间、抢人力的问题的。为此,区里把社区社会治理放在统揽社区工作全局的位置,做到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两大任务一起抓,社区治理成果和社区建设成果两个成果一起要。为了正确处理好社区治理与社区诸多工作的关系,区里成立了由书记、区长任组长的社区社会治理协调领导小组,进行宏观调控,下设办公室在区民政局,对日常工作、任务进度、阶段性要求进行组织协调。遇有重点工作、难点问题时,相关领导亲自研究落实,遇有某项工作梗塞现象,协调办将认真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。

  三是政府公助、各治理主体互助和居民自助的关系。创新社会治理,变政府单向管理为多方共治,意味着在社会治理中,政府仅仅是治理主体之一,其它各治理主体、居民也需要参与其中。它们与政府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,共同推动整体社会治理的发展。为了优化三者之间的责任关系,区里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:①政府迅速调整自身角色,转变职能。从“全能”政府向“有限”责任转型,主要承担宏观经济调控、维护社会秩序、提供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,但原有对社区的投入标准和规模不能减少。②大胆尝试,将市场和社会能够承担的工作全部交给市场和社会,政府只是以法治手段予以规范。③发现和启用社区领袖,充分发挥他们的治理意识、智慧和才干,鼓励他们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,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。

  我区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开展时间不长,尚处于尝试阶段,但随着各项措施持续“落地”,其成效也初步显现。主要体现在:推动了社区“两委”还权、赋能、归位,厘清了社区公共服务主要事项及类别,加快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,推动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。下一步,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、市要求,进一步强化措施,促进各个治理主体明晰自己的地位与责任,尤其要大力培育居民的社会参与和个体责任,积极投身到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中来,努力实现治理更加有序、社会更加和谐的善治目标。